|
□本报评论员 王首荣 肇事者变“活雷锋”与“扶人被讹”一样,都践踏了做人的良知底线。尤其当事人还是个官员时,它暴露的不仅是人品,也让官员的官品遭受质疑。闹剧虽然可笑,却对官员道德操守考量再敲警钟。 3月4日,浙江台州市统计局副局长的颜邦友驾车撞到一位90多岁的老人,事发后,颜邦友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到医院,其间无论是就事故报警,还是在与老人家属沟通时,都承认是自己不慎撞伤的。然而,次日,他全然否认自己肇事的事实,而且振振有词地说自己是“学雷锋、做好事”。21日,交警综合了事故现场照片、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以及附近视频监控等材料,颜邦友应负主要责任。 (本报今日A23版) 都承认是自己撞了人,第二天却反称自己是“活雷锋”,如果不是警察及时调查清楚了真相,那么这个绑架公众“扶人被讹”惯性思维的闹剧,在其官员身份的暗示下,恐怕现在还深陷罗生门。尤其是一个官员将“扶人被讹”的反转剧演绎得这般精彩时,不禁让人反问:“这哪像个官员?” 起初,这名副局长下车查看,向老人询问、道歉,还送老人去了医院,留下了电话和工作单位,事故报警时也毫无隐瞒“承认是自己不慎撞伤的”。那么,缘何第二天就全盘翻供了?这里不得不再提“扶人被讹”,从其振振有词地“向当地媒体爆料,并全城征求目击者”的行为中,大致能猜出他的小九九:那些做好事被讹的人在百口莫辩时,不都是求助媒体,制造舆论压力,让讹人者现出原形的吗?如果自己也按这一套操作,自然会被先入为主地认为是“被讹者”,让舆论给老人施压,令对方百口莫辩。显然,这是个反客为主的好计谋,可惜的是,真相终有大白之时,自然也会让伪“活雷锋”现形。 事实上,肇事者变“活雷锋”与“扶人被讹”一样,都践踏了做人的良知底线。而除此之外,更让人困惑的是,到底“扶人被讹”与“撞人推责”之间该如何认定?这种无序状态很可能就会酿成冤假错案,无论是施救者还是被救者都不该成为受害者。 如果离开了摄像头,目击者也没有及时提供相关证词,伪“活雷锋”岂不是一直都在责任“盲区”?难道除了监控,再也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公道自在人心”曾是最简单有效的,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冷漠都在加速蚕食它的公信力,以至于成了奢侈品。 这出反转剧中,肇事者变“活雷锋”的官员身份无疑给闹剧又增加了反思。首先,一个人品至此的人,官品如何也该揭揭底。当然这是纪委部门的事情,但公众现在迫切想知道答案。其次,有了这样的案例,再次凸显官员道德操守纳入政绩考核的必要性,官员应该遵守高于普通民众的道德约束,何时能在制度中体现。 打眼一看,这名副局长的“开山之作”看上去更像个笑话,只不过这个笑话有点“苦”,也让现有官员道德考核制度备感尴尬。人们常说:“做官须先做人。”说的正是,人品是官品的基础,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清清白白为官。所以,人品还有瑕疵的,还是先学会做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