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用理性精神消灭网络谣言
反腐咋对待“意外”才是看点
“居民反对”恰恰是行动指南
保证汉语纯洁性,大有必要
防范秘书干政根在关权入笼
2014年04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理性精神消灭网络谣言



    一条失实或杜撰的微博可以轻松删除,可一旦已酿成社会恐慌情绪并蔓延开来,则其对正常公共秩序的冲击以及公众心态的影响,却具有长期性且代价巨大。“猛于虎”的网络谣言之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但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近日,安丘一名13岁的初中女生,出于好玩心态,为了吓唬同学而编造“6名潍坊人被杀害”的内容在腾讯微博发布。公安机关在第一时间发现该信息,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该女孩进行批评教育,将该微博内容删除,并责令其父母对她严加管教。目前,女孩已认识到错误,并表示今后上网一定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做到文明上网。  (本报今日A7版)
  如此噱头十足的网络谣言,若非公安机关处置及时,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难以估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好玩”。一条失实或者杜撰的微博信息可以轻松删除,可一旦已酿成社会恐慌情绪并蔓延开来,则其对正常公共秩序的冲击以及公众心态的影响,却具有长期性且代价巨大。“猛于虎”的网络谣言之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但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语境下,谣言的生成、传播和湮灭,仅仅依靠“止于智者”很难解决,而一味停留在口头上,疾呼谣言会“不攻自破”,更是过于理想化。取道于微博的种种便捷性,网络谣言的孳生更加不受拘束,扩散也更为迅速,一旦传播出去,便会如病毒一般难以防控。其负面影响更加强大,伤害也更加直接和严重。一条谣言,可以轻易让被攻击的当事人声名狼藉,让社会组织形象受损,尤其是这种关于“社会恶性事件”的谣言,甚至可能引发社会不安。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无论是自诩“谣翻中国”的秦火火,还是“网络大V”薛蛮子,在公权力介入之前,众多粉丝和公众所看到的,是这些“大谣”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各种无底线谣言,而令人焦虑的是,辟谣的真相似乎难以跟上谣言“快进”的脚步。
  冷静下来梳理一番,不难发现网络谣言“群魔乱舞”的背后,未尝不是“谣言法则”在从旁支配。对公众的理性而言,这是一个现实的拷问,面对诸多“一家之言”的碎片化信息,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可或缺;冲动偏激、轻信盲从,应当摒弃。无论出于何种现实的考虑,法律的边界、道德的底线,都是不能逾越的“红线”。
  这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造谣事件,足以说明谣言距离每个人是如此之近,网络环境的净化是如此的迫切。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断不容许网络谣言的有恃无恐、肆意泛滥。于公众来说,务必要提高对此类信息的警惕,谣言面前应拿出理性的态度,切不可以讹传讹,沦为谣言的帮凶。须知,网络谣言损人不利己,若今天用谣言中伤别人,可能明天就被谣言所伤。
  谣言毕竟是谣言,它虽然能在一段时间里欺骗一群人,但绝然无法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信息,若人人都能多一份理性和清醒,则造谣和传谣的空间就会被压缩一点,直至失去生存的土壤。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如何让“谣言落而真相出”,需要你我共同的不懈努力。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