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福建福州市台江区中亭街公交站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老人,白发苍苍,衣衫褴褛,手提环保袋站在公交站旁,见人看路线时,便凑上去询问对方去处,告知公交线路后,有时会伸手询问:“能不能给一块钱?” (8月7日《东南快报》) 在“有色眼镜”的遮蔽下,这位老人很容易会被贴上“财迷”、“势利”的标签,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伴随着社会变迁,一些价值观念也要相应地进行更新。既然“拾金不昧”可以演变为“拾金求报”,“无偿指路”为何不能过渡到“指路收钱”呢?只有走出道德捆绑,利他行为才具有强烈的、持久的、普遍的感召力。 在身份社会向专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指路收钱”作为一种社会新现象,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毕竟,激发人们利他行为的兴趣和意愿,更多是靠信任和激励。从这个角度上说,“指路收钱”作为一种新型社会交换,合情合理。与那些通过作伪手段来贩卖尊严的职业乞丐相比,这位老人的所作所为,理应得到更多理解和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