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记 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9月17日《安徽商报》) 以92岁的高龄亲撰讲稿、35分钟坚持站立,即便仅仅是出于对长者和长辈的尊重,后排睡成一片片的学生们,也应该心存愧疚。但对这件事,实在不应该过度解读。 如果说要反思,不尊重吴良镛院士的学生们需要事后反思,“为组织而组织”报告会的相关各方也应反思。 至于把学生睡觉的问题,上升到“尊师重道”“治学态度”等高度,显然有过度解读之嫌。如果非要说到“以小见大”“由此及彼”,一些层面的公共知识教育更应该借此汲取教训:所有层面知识的传授和教导,都应该也必须注重方法和方式,不能一味地强调“填鸭式”的给予。因为说到底,大学生、研究生在听宣讲报告时睡觉“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实也算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善意的提醒——既然很多知识的传授和教导必须进行,那为什么不采用更易让学生接受、更能让学生喜欢的方式呢?当然,如此这般的问题,都和吴良镛院士本人以及他的报告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