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来森 熏笼,一种古人冬日取暖的器具。具体使用方法,是将炭火盆置于熏笼之下,大概是在炭火燃烧时,罩在上面的熏笼可以隔热,不至于人靠近时,被炭火炙烤;同时,或许还能稀释、散发一部分可能有的烟气,让本是浓烈的炭烟,散逸开来,变得丝丝缕缕,如梦如幻。 深冬天气,室外天寒地冻;室内生一盆火,盆火上罩一熏笼,全家人围笼而坐,享受着室内温暖如春的美好。可以聊天,做一些细致的活儿,围笼就读。熏笼上还可以覆盖一层被子,把双手或者双脚,放于被下取暖,那种舒服劲,真正是难可言说。 南朝诗人谢眺写有一首《咏竹火笼》的诗:“庭雪乱如花,井冰粲如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 这是怎样的一只精致的熏笼啊?可以放进“貂袖”中,可以放到“芳褥”下;或行或卧,皆得其便,皆获其暖。 熏笼,可以用作熏香。这种熏香方式,往往是与取暖同时进行的,大多是将香料置于炭火中,一边取暖,一边燃烧香料——熏衣、熏被;或者,就只让室内香气缭绕,得一份雅趣。此种熏香行为,更是昭昭于古人诗句中,如:唐·元稹《白衣裳》之“藕丝衫子柳花裙,空着沉香慢火熏”、宋·晏几道《诉衷情》之“御纱新制石榴裙,沉香慢火熏”等等,等等,难可一一例举。 熏笼,不仅入得诗,还入得画。明末人物画大家陈老莲,就画有一幅《斜倚熏笼图》:一美人寂寞地依靠在一只熏笼上,全身淹没在一条被子之下,半坐半卧,抬头,正逗鹦鹉学舌来解闷。 有人说,《斜倚熏笼图》正是用绘画形式,演绎了白居易《后宫词》的内涵:“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这或许是对的,但我更认为他们只是“异曲同工”而已,实则都是在表达一种“类”的东西:通过一只熏笼,来抒发一份幽思、寂寞的情怀。一只熏笼,有温煦的暖意;或许,也会有落寞的愁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