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子超 姥爷的家在昌乐南部的一个村庄,他在院里开辟出一个小菜园。 姥爷种菜很是用心,不大的菜园里,竟然整理出十几个畦子,种着韭菜、黄瓜、茄子、西红柿、芸豆等。为了节省土地,姥爷还学会了套种。比如在菠菜地里套种芸豆,在土豆地里套种黄瓜。 听姥姥讲,姥爷年轻时当过教师。六零年前后,家乡闹灾荒,吃饭成了问题。那时农村靠挣工分分配收入。姥姥一人在家拉扯着四个孩子,家里没有劳动力自然挣不多工分。为了孩子们能吃上饭,姥爷只好辞职回乡务农。 打我记事起姥爷就种菜,如今八十多岁了还是闲不住。每次回老家总是看到姥爷在小菜园里摆弄他的菜。我曾跟姥爷说:“现在菜这么便宜,别再自己种了,太费劲”。姥爷笑着回:“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其实,姥爷种菜不单是自己吃,儿女们每次回家,也总要带上一些新鲜蔬菜。 去年,姥爷种的白菜丰收了,我回家时姥爷装了满满四袋子白菜让我带走。我说吃不了这么多,姥爷提高嗓门说:“白菜放的时间长,留着慢慢吃,买还有个不赶趟的时候呢。”我怕惹姥爷不高兴,就把白菜拉回了家。没想到春节期间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姥爷送的大白菜发挥了大作用。姥爷打电话说:“当初让你带还不愿意,能起作用就好。”言语间满是自豪。 今年立春刚过,姥爷就忙着把冬天冻死的韭菜清理掉,早早打上弓棚,盖上塑料薄膜,等着再发芽。他对这事格外上心,时不时到韭菜畦子里转一圈,像是在照看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清明前后,头茬韭菜能吃了。”姥爷挨个给儿女们打电话,让他们回家拿头茬韭菜。 恰逢周末,姥姥一大早就和好了面放在土炕上醒着,姥爷则小心翼翼地割下嫩韭,洗净切碎,拌上五花肉、木耳,调成香喷喷的馅。儿女们都回家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包饺子,那气氛不亚于过春节。 饺子出锅后,姥爷端出热气腾腾的饺子,喊回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先吃。都是半大孩子,吃起饭来狼吞虎咽。一会儿工夫,一大盖垫饺子一扫而光,这时候,姥爷总是说:“慢些吃,慢些吃,饺子多的是,姥姥家保证管饱。” 吃饱喝足,走时每个人还都拿上一捆葱绿鲜嫩的韭菜。看得出,姥爷这天很开心,苍老的脸上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或许父母们有时不善言辞,对于孩子,他们也不会直白地说出“我爱你”,但他们总是想把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儿女,那份情是无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