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清明
又逢端午节,浓郁的乡愁在心里升腾,仿佛又见父亲踩着露水在坡上割艾蒿的背影和母亲半夜起来用五彩线缝制花布香包的身影。那天的我,也早早起床,迫不及待地去灶台煮咸鸡蛋。母亲再三提醒,别忘了放一把艾叶。 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粽子吃,母亲总会以自己的方式让我们过好节。煮熟腌好的鸡蛋,每人两个,绿莹莹的鸡蛋,敲开淌着黄灿灿的油,我们都舍不得吃,留藏好几天。在我们这里,端午节还兴小孩戴香包,香包一般由年轻姑娘精心缝制,送给弟弟妹妹或侄子、侄女。那香包小巧玲珑、五彩缤纷,很是让人眼馋。我家兄弟五个,没有姐妹,母亲就提前淘换来红、绿、黄、蓝等彩色的线合拧在一起做花绳,拴着用碎花布做成的香包。囊里的香料是母亲用碾碎的熟黄豆及上年的艾香做的,有淡淡的幽香。香包下面缀着五个小花人,小人里有黑豆,说是能驱蚊除虫避邪。在我们熟睡时,母亲还会悄悄地把花绳拴在我们手腕脚腕处;父亲则笨拙地用镰刀刻好桃木人,挂在我们脖子上。香包和花绳不要久戴,等一场大雨,便摘下来让水冲走,谓之“扔灾”。 艾叶插门楣,是端午节的特色。 有一年黎明前,跟父亲去割艾蒿,我问为什么要起这么早。父亲说,这个时候草上的露珠还在,因露水浸润,艾叶留香更久,还给我讲了挂艾蒿驱灾避邪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黄巢的起义军领袖,决定去屠杀一个村庄,但村里有他的救命恩人。他便找到恩人,让恩人在端午这天太阳出来之前,在自家门口挂一把艾蒿作标记,以防被杀。黄巢走后,恩人立即把消息告诉了全村。等黄巢的人马来后,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一把艾蒿,便怏怏而回,村民因此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端午节家门口挂艾蒿的习俗就流传下来。 上学后,我听老师说,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而死。 后来,病重的父亲弥留之际,也是在端午节,艰难地吃了两个熟鸡蛋,带着满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至此,端午节对我来说更有了悲壮的纪念意义。 有一年,我被一辆逆行的三轮车撞伤,伤口一直难以愈合,就是靠艾叶的水烫烟熏,才得以好转,这让我对艾蒿更添一份敬意。 吃粽子,插艾蒿,千百年的习俗,代代相传。今天的我们,不再为吃不到粽子而发愁,但似乎有什么东西缺失了。我一直寻找,一直思索。或许这个节日不如中秋节、春节那样隆重、喜庆,但对国人来说,每一个节日,家人团聚都是一种传统。想到这,我豁然开朗了,我所寻找的那种缺失,是对父母的感恩,是一种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