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日,网络流传11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新生许恒瑞,“涉嫌被其父亲暗箱操作入读人大”。对此,人大予以驳斥,称许的录取工作符合自主招生的程序和规定,并通过了评委会考核以及云南高考一本分数线,不存在违规问题。 (本报今日A21版) 天才年年有,今天特不同。公众所纠结的是,神童有无靠“暗箱操作”出位。面对质疑,相关方面只要正面应答,客观解释即可,若躲躲闪闪、含糊其词,或过于美化,过度掩饰则会更加生疑。就时下的几种解释,难免让人生疑,一是人大招生办所说符合程序,可以说得更详细些,比如专家是怎么认定的,依据的是什么?有哪些人参与了自主招生的全过程?二是按弥勒一中老师回忆,“天才”可以将120分钟的试卷,在40分钟内做完,并且经过监考老师鉴定全部正确,这究竟是故事还是“奇迹”?三是按弥勒一中刘副校长的说法,神童七岁时就能开车,在长达140公里的距离中来回自如,这究竟是吹牛过头,还是无视法律的存在?是谁给了7岁孩子开车的权利,当地的监管机构都是浮云? 神童是自我修炼成功,还是靠山庇护?这其间的疑团或许注定难有结果,但面对神童的社会心态却值得玩味,公众对“官、商、权”保持了天然的警惕,甚至有“遇官则疑”的条件反射;而相对应的另一面,也对社会质疑保持高度的防范,能捂则捂,能挡就挡,鲜有真诚的态度表达和积极的应对,如此举动,进一步加剧了群际的割裂与不信,甚至形成了彼此的对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