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如果连地沟油都查着达标,墙上那一张张“笑脸”就是在笑吃饭的人真傻,笑监管部门的招数真虚。这样的食品安全监管也就如同那卡通笑脸一般“卡通”——看起来很美好,但不真实,太虚假。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所有餐馆、快餐店、小吃店等餐饮服务单位均将根据食品安全检查结果悬挂卡通标识:“笑脸”为优秀;“平脸”为良好; “哭脸”为一般。 (本报今日A8版) 都说在外面吃饭难保安全卫生,而今国家监管部门算是借给了大家一双慧眼,三张“脸”,任你选,看中哪张,请您“赏脸”,实在是便捷得很,省心。 但省心不一定放心。省心只是因为监管部门替消费者把了关,提供了快速鉴别优劣的标识;要想放心,还需消费者对把关者信得过,对这些标识的科学性、严谨性、公正性有所认同。只有基于消费者内心的信任,或者说,基于监管部门通过日常作为带给消费者的信任感,才能保证“笑脸”背后不会是黑心,预防“皮笑肉不笑”的事情发生。 问题在于,监管部门的日常作为并没有带给大家信任感,至少没有足够的信任感。否则,老百姓也不会如惊弓之鸟,看到媒体一点关于问题食品的报道就疑神疑鬼杯弓蛇影。在这种氛围下,那一张张“笑脸”又有什么说服力呢?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文件里说得雷厉风行,看起来评定标准也很严格,什么多次检查、动态评定,什么限期整改、重点监管,讲得一丝不苟头头是道,但归根结底,这些条条框框只有落实下来才能发挥效力,否则就只能算是“纸上风暴”。事实上,这些年来,有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综合整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分门别类的专项整治更是数不胜数,结果情况却越来越糟糕——至少从媒体报道来看是如此。这也就从事实上证明了监管部门的落实能力,或者说,证明了许多人的手脚功夫要比嘴皮子功夫差得多。 光说不做假把式,如果连地沟油都查着达标,墙上那一张张“笑脸”就是在笑吃饭的人真傻,笑监管部门的招数真虚。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当务之急不是搞些哗众取宠的虚招,而是踏踏实实地搞好日常防范,别让劣质粮油蔬菜流入市场,别让食品“炸弹”一个接一个的爆炸,让老百姓脆弱的神经休养生息一会儿,更让自己流失的公信力能够一点点地回流。到那个时候,不管是搞什么“笑脸”“哭脸”标识,还是“喜羊羊”“灰太狼”标识,大家都会当真,都会举双手支持。 不仅如此,在食品安全监管“利”字当头的灰色现实下,给餐馆贴标签极有可能诱发权力寻租。问题很明显,商人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如果有人开的餐馆卫生条件不够好,被贴上了“哭脸”标识,那他还不想尽种种办法“变脸”?而细算起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并不是耐心地整改,而是走暗棋——潜规则横行的当下,你我都心知肚明。而部分以“执法为利”为目标的监管部门对此亦心有戚戚,恐怕早已安心等候,甚至对经营者暗送秋波,等待对方投怀送抱。 如此以来,消费者看餐馆的“脸”,餐馆看监管者的“脸”,监管者看金钱的“脸”——这种食品安全监管也太让人脸红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