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贫困县”这块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让众多追逐者为“面子”和“里子”哪个更重要做了一次选择。当扶持之下真正实现小康后,当地政府能否鼓足勇气“断奶”,对受助方和扶贫机制双方都是一个考验。好钢能否用在刀刃上,民意期待一个答复。 2013年1月21日,大同县扶贫办主任拿到了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文件,这位主任轻叹道:“跑下来了”。文件明确,大同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样待遇。这意味着,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大同县开始享受“贫困”待遇,获此称号后,该县已得到千万元资金资助。 (本报今日A19版) 顶着“小康县”的名头,却甘愿放低身段主动“返贫”,与之前湖南新邵县为跻身贫困县而“热烈庆祝”相比,大同县方面的反应理性了不少,一句“跑下来了”的由衷之语可谓低调,但内心“功成名就”的那份豪迈却是溢于言表。在遭遇发展瓶颈的危情时刻,“贫困县”这块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让众多追逐者为“面子”和“里子”哪个更重要做了一次选择。 俗话说,“有多大的脑袋,顶多大的帽子”。正如当地官员所言,在当年争取成为“小康县”时,领导们硬着头皮把经济指标节节拔高。但当一切终于如愿以偿后,当地政府随即疲于奔命,为完成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之外的GDP目标,生拉硬拽“凑数”。一个因扭曲政绩观而骗来的好名声,悲剧性地成为了“命中注定”的不能承受之重。时间一长,这顶过大、过重的帽子,最终将“伪小康”压出了原形并举手告饶。 但若将主动“返贫”仅仅归结于当事者的被动无奈,则无疑是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同时也小看了当事者的“政治智慧”。在国家大力扶贫开发的政策优惠面前,贫困县的“含金量”愈来愈高,“坏名声”背后的丰厚利益,使得当事者放弃“小康县”美名而垂涎贫困的举动,更显得心甘情愿甚至杀红了眼。得利者的一个“跑”字、一声轻叹,可谓形象生动。 在享受“贫困待遇”后,当地已得到千万元资金扶持,相信以后来自上级的帮扶也将接踵而至。在实惠面前,想必当事者会对16年来“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后悔不已。故而,在接受扶持并真正实现小康后,当地政府又能否做到同当年一样,再次争取“小康县”,鼓足勇气“断奶”,这对于受助方和扶贫机制双方而言,都是个考验。反观这次“小康返贫”的过程,不难发现,当事方竟能在小康与贫困两个堪称有天壤之别的角色间“华丽丽”转身,其神通广大令人乍舌。事关社会公共利益分配的公正、公开,面对如此剧情,作为“观众”的社会公众,决不允许作为“导演”的扶贫鉴定、出入机制对此装聋作哑。 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但连处于政策前端的扶贫认定环节尚难令人信服,妄谈扶持资金的合理利用,无异雾里看花美丑莫辨。如何完善贫困县评选及退出机制,如何创新对贫困县的社会支持,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在此,扶贫部门基于科学性和执行力的先行先试无疑具有破冰意义,而公众舆论的社会监管及考核问责制度同样不可或缺。 穷就是穷,富就是福。唯有当“小康县”名副其实,真正的“贫困县”能得到政策阳光的普照,才是对民意期待最好的答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