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备受关注的六和“速成鸡”事件后,中国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为事件中的白羽鸡“正名”,明确指出“速成鸡”事件中的鸡是无罪的,问题根源在于个别养殖户的违规用药。 (2月26日《新京报》) 按照中国畜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的说法:被说成“速成鸡”的白羽肉鸡引自欧美,全世界都在吃。其生长速度快,最重要的原因是品种的选育,饲料配方、有防疫和科学的饲养与管理不可或缺,“长得快与慢,不能与是否安全挂钩”。也就是说,按照这一理论,肉鸡生长期为45天快速出栏,并不是什么“问题”,只要用药得当、不出现违规用药就是安全的。照此推论,公众对于“速成鸡”的担忧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种解释应该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公众并不会对早已风行的“速成鸡”安全放心。 “速成鸡”安全放心的前提是“用药规范”,问题是肉鸡生产者、使用者又如何保证100%的用药安全?一个短短的45天的生长时间,究竟按照相关饲养流程要喂给鸡多少药品、多少次药品公众心中无底。尤其是一个短短的45天时间,养殖户是怎样真正避免“药(激素)残留”的? 当然,最大的疑虑和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速成鸡”究竟长几天,而根本的在于监管的不到位甚至是缺位。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出现45天速成鸡是科技进步的标志,未来出现“半月鸡”也未必没有可能,但国内监管的成长却是极为缓慢的,也是与科技的发展、“鸡的快速成长”不相匹配的。也就是说,目前最主要的“矛盾”是,长期滞后的监管手段、监管方式,以及检测手段、检测标准,发现问题和查处问题的模式等等,实际上远远滞后于“科技的进步”的问题。在过去,没有“速成鸡”的时代,监管的频率和监管的手法或可以相对“缓慢”些,养殖业领域“几天换一茬”产品和商品,监管却依然“长不大”、“不着急”,这才最令人担忧。“速成鸡”时代来临,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然而,原本应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监管”,还不该好好反思为什么“长不大”吗?监管者尽快成熟起来,真正为公众利益和公众健康负责,是“速成鸡”事件应吸取的最大教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