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某单位工作人员小陈向记者吐槽,称单位领导动用9名下属为女儿做寒假作业。作业包括摄像画画写作文等。9人一共花了3天,熬了2个通宵才把作业完成。 (本报今日A23版) 动用下属为女儿做作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课业负担重,领导谋私是为孩子“减压”。的确,课业负担重也是教育的弊端之一,孩子不快乐,家长没办法,出于溺爱,出现包办的极端个例并不意外。但是,个案的情况也有特殊之处,领导兴师动众,费近周折包办的是孩子社会实践的作业,即寒假时寻访考察家乡变化,用彩笔绘制一幅图画或者四格漫画,展现家乡美景,或者拿起相机、手机进行拍摄。 按理说,这个现实体验的作业并不复杂,家长带着孩子转一转,让孩子从童真的视角表达出来,只要是真实、有情感,作业就是出色的。毫无疑问,这么一道题目,到了领导的手里,从内容到形式,不遗余力的包装,就不仅仅只是作业了,内心难掩攀比争先的虚荣了,充满着功利的泡沫。抛除作业设计是否不堪,不符孩子口胃,但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丰富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作业的好坏倒在其次。包办孩子作业,替孩子代劳,本身就是失去教育的意义,而只要结果不要过程,更是与教育的主旨南辕北辙。 说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失去理智,固然恰当。然而,孩子的虚荣与父亲的纵容,未必是无根之木。比如,据报道,平时请人代劳,四选一的作业,孩子都要求全做。虚荣来源于攀比,换言之,孩子如此,背后充满功利评判的尺度不容忽视,如分数、形式等可以高下立判的唯一标准,体现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多元包容的要求。 教育喜欢分三六九等,结果自然显得比过程更重要。教育脱离了孩子成长能力增长的实际,父母“包办”的外力就会趁虚而入。现实中,父母越俎代庖包办孩子成长事项的并不少见,小到物质财富的积累,大到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图”,千方百计占用最好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为孩子铺路,让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之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动用下属为女儿做作业尽管荒唐,但折射的正是这种“成长替代”的焦虑。教育的功利车轮牵动家庭教育的错位,包办或者揠苗助长,疏忽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当孩子没了充足的磨练与砥砺,在家长喂养中形成了依赖,只会削减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孩子变成“折翼的飞鸟”。 动用下属为女儿做作业,家长要反省,教育要反思。教育应去功利化,或者说至少避免过早功利化,回归到教育育人的本位上来,创造出宽容孩子做好不板凳,却无碍培养大师巨匠的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