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海关不近人情?别急着扣帽子
假哈佛“校训”暴露文化盲动
“校园诅咒卡”比“毒玩具”更可怕
程序“小瑕疵”会导致法律大窟窿
官员选择下海,权力不能如影随形
优待老年人是一种文明
治雾霾靠刮风早点歇了吧□新华社记者 王贤 
2014年01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园诅咒卡”比“毒玩具”更可怕



  □汪昌莲 

  “那天我孩子回家,拿了一打‘校园诅咒卡’玩,卡上面的内容很消极。”2013年12月30日,河南平顶山市民郑女士表示,称最近一些小学周围商店的“校园诅咒卡”热销,不少孩子都在购买、玩耍,而且还会在卡片上写下所要诅咒人的名字,家长担忧卡片上的内容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学校认为没法阻止学生购买,只能劝导。
     (2013年12月31日《京华时报》)
  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玩具则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玩伴”。许多商家在这个“天使经济”的博弈中利欲熏心,甚至丧失了人性。比如,一些商家竟然利用医疗垃圾加工成“毒玩具”,把自己变成了摧残儿童身体健康的“魔鬼”。而校园“诅咒卡”的横空出世,更是损害了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
  一些商家瞄准国内市场,在相对宽松的监管下找到空间和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他们的本意或许只有这么简单。只是他们忽视了,当他们大把大把赚取真金白银的时候,这一件件“毒玩具”张着嗜血的大口,蚕食着儿童的健康。
  然而,相比“毒玩具”,“诅咒卡”的隐性之毒更可怕。“诅咒卡”使孩子之间一旦出现隔阂,不是通过正常的交流、沟通、调解等途径去解决,而是用“诅咒”方法,借助虚幻的力量来报复发泄、解脱,获得心理上的“胜利”,这样的结果,只会“卡”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使原本纯洁的心灵畸变为刻薄、狠毒、扭曲。
  既然“诅咒卡”是一种“少儿不宜”的问题商品,有关部门就不能等闲视之,应依法进行打击。特别是学校和家长要及时指出“诅咒卡”的迷信色彩等有害成分,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用合情、合理的方式解决现实中碰到的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