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那天我孩子回家,拿了一打‘校园诅咒卡’玩,卡上面的内容很消极。”2013年12月30日,河南平顶山市民郑女士表示,称最近一些小学周围商店的“校园诅咒卡”热销,不少孩子都在购买、玩耍,而且还会在卡片上写下所要诅咒人的名字,家长担忧卡片上的内容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学校认为没法阻止学生购买,只能劝导。 (2013年12月31日《京华时报》) 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玩具则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玩伴”。许多商家在这个“天使经济”的博弈中利欲熏心,甚至丧失了人性。比如,一些商家竟然利用医疗垃圾加工成“毒玩具”,把自己变成了摧残儿童身体健康的“魔鬼”。而校园“诅咒卡”的横空出世,更是损害了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 一些商家瞄准国内市场,在相对宽松的监管下找到空间和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他们的本意或许只有这么简单。只是他们忽视了,当他们大把大把赚取真金白银的时候,这一件件“毒玩具”张着嗜血的大口,蚕食着儿童的健康。 然而,相比“毒玩具”,“诅咒卡”的隐性之毒更可怕。“诅咒卡”使孩子之间一旦出现隔阂,不是通过正常的交流、沟通、调解等途径去解决,而是用“诅咒”方法,借助虚幻的力量来报复发泄、解脱,获得心理上的“胜利”,这样的结果,只会“卡”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使原本纯洁的心灵畸变为刻薄、狠毒、扭曲。 既然“诅咒卡”是一种“少儿不宜”的问题商品,有关部门就不能等闲视之,应依法进行打击。特别是学校和家长要及时指出“诅咒卡”的迷信色彩等有害成分,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用合情、合理的方式解决现实中碰到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