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王首荣 如果说“知道要钱,就不是孩子了”,那么性侵一个柔弱的13岁女孩又该是怎样的恬不知耻?18个“爷爷”,15元到20元不等的“补偿”,2300多口人竟然没人同情小雨,而是用“都是她,把那些老人送到了牢里”的集体无意识与其对立,这是最让人痛心的意外。 一个留守女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遭到村里18名中老年人性侵。愤怒的父亲发现真相并报警后,司法介入,最终10人被判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不是一个罪恶被制止、坏人遭惩治的故事,反而是女童及其家人遭受了村民的“敌视”,“都是她,把那些老人送到了牢里。” (本报今日A22版) 13岁,本是花儿一样的年纪,而小雨却经历了一场梦魇。孤单、缺失父母的关爱、难得家的温暖,我们以为这是留守儿童最酸楚的生活状态,现在看来,这远非最坏的。18个“爷爷辈”的施暴者10人获刑,也丝毫没给这段梦魇画上句号,村民的敌视无疑是对小雨的又一次“道德”施暴,也将围绕在留守儿童周边隐形的法治不彰、人性沉睡和道德沦陷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留守儿童”这个标签每次出现,几乎都带着难掩的刺痛。河南省桐柏县56岁教师性侵16名小学生,多半为留守女童;湖北省咸丰县一名小学教师以关心学生为借口,猥亵和性侵多名留守女童……显然,留守女童成为性侵施暴者的“猎物”,不仅因为她们长期缺失父母的监护、祖辈监护有心无力,更是因为披上“老师”、“长辈”的外衣后,施暴者更易得手,而且不易暴露。长达两年的性侵,村民、老师、村干部都声称“不知情”,而在笔者看来,这其中除了小雨瘫痪的爷爷有监护不力的责任,更有村民纵容、怂恿的暗推。 “知道要钱,就不是孩子了。”村妇的这句话,或许正是村民围观、怂恿的理由。如果说“知道要钱,就不是孩子了”,那么性侵一个柔弱的13岁女孩又该是怎样的恬不知耻?18个“爷爷”,15元到20元不等的“补偿”,2300多口人竟然没人同情小雨,而是用“都是她,把那些老人送到了牢里”的集体无意识与其对立,这是最让人痛心的意外。 笔者试图找出这个意外的蛛丝马迹:这不是个偏远、闭塞的山村,从外观上看,村民的生活正在向城市生活靠拢,而村民集资建成的牌坊高高矗立在入村必经之处,几经筹建修复未果的一座破庙也总能唤来村民的热情捐赠。从这种现代与守旧的纠结中,可以窥探到这个村庄在追赶城市中迷失自己的矛盾,一方面大量接纳了城市的欲望与开放,却对法治无知无觉;另一方面它又死守着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精神领地,形成了丧失道德方向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当施暴者以冲破道德底线的罪行伤害女童后,村民的反应是用敌视的“高墙”囚禁她。 据小雨的描述,两年来,被拉进来对其性侵的人群中,只有一个人守住了底线,而这个人竟然是个傻子。这是个天大的讽刺,一个村庄的道德抵不过一个傻子的人性本真。该拿什么拯救“沦陷”的村庄?隐匿于道德和法治之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时刻可能危害和侵蚀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灵,大到城镇化推进、留守儿童进城,小到一日三餐,社会有责任架构保护他们的制度,用良知和责任织就一道防线保护这些天使不再折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