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但愿财政能“买回”安全奶粉
环保官员“内斗”,真相在哪?
无奈“放弃取款”有违规则本意
“钱难取”是为程序公正支付成本
“三公”若有明细何需纪委查饭店
“限牌需过三关”应成决策惯例
2014年05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但愿财政能“买回”安全奶粉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在一个关乎能否破解食品安全困局的语境下,如何造出一罐“安全牌”奶粉,也便超出了企业行为的范畴,而上升为一项全社会的民生工程。可以说,如果这只“螃蟹”吃得好,奶企可顺势完成自我救赎,实现华丽转身;可一旦搞砸了,则无异于在斑斑劣迹上再加一宗原罪。
  近日,由北京市科委立项、市财政拨付给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1077.97万元即将到位,用于后者承担的“安全健康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研究与产业化”研发项目。据了解,政府为婴幼儿奶粉研发专门立项,并拨付大额资金,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首次。       (本报今日A22版)
  对于各奶粉生产企业而言,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放心奶粉,本属责无旁贷。但一再发生且久拖不决的问题奶粉事件,早已把国产奶粉的名声过度透支,因为“不靠谱”,消费者只能敬而远之。在一个关乎能否破解食品安全困局的语境下,如何造出一罐“安全牌”奶粉,也便超出了企业行为的范畴,而上升为一项全社会的民生工程。可以说,如果这只“螃蟹”吃得好,奶企可顺势完成自我救赎,实现华丽转身;可一旦搞砸了,则无异于在斑斑劣迹上再加一宗原罪。
  梳理北京市科委立项的这个“安全奶粉”项目,可谓过程审慎、投入巨大、意义深远。为实现“打破国内婴幼儿奶粉几乎被洋奶粉垄断的局面,打造民族品牌”的初衷,主管部门可谓“披沙拣金”,方才“情定”市场信誉最好的企业。而在研究经费方面,除了财政投入的一千余万元外,项目承担单位也得配置上千万元左右。此外,项目团队更涵盖众多科研院所和权威专家,阵容堪称豪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弹药”已是如此充裕,可最终能否形成战斗力,公众的期待与疑虑并存。
  先看“期待”的方面,以财政拨款的方式委托奶企搞研究,有几方面的好处:首先,因为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是老百姓的钱,则后续科研成果理应是公共财产。届时,有关部门完全可以把成果公之于众,为市场上的众多奶企所共享,真正形成奶粉品质层面的规模化、产业化,这从项目名称上也已见端倪;其次,既然公共财政已于前期“部分埋单”,完全有理由期待,经由这个渠道生产的奶粉,在价格上会更亲民、更廉价。这对于在昂贵的“洋奶粉”路上疲于奔命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最大的解脱。
  至于公众那份“疑虑”,毋庸赘言,还是那本厚厚的“质量欠账”。可以这样说,要还清这笔账,会远比当时欠账时要困难得多、漫长得多。要知道,即便是国产奶粉品质上没问题了,可以媲美甚至超越“洋奶粉”,但万千消费者心中已然留下的阴影,极难消除。换句话说,怎么说服消费者,也应包含在这次研究项目之内,值得花大力气去解决。
  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层面已在做着努力。有关单位已对这笔经费进行了预算评审,拨付后,还将对项目的预算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所有这些,有利于消费者信心的重建。既然安全奶粉的研发由公共财政拨款,相关部门也表达了全程监管的态度和决心,这就意味着政府部门拍着胸脯作出了保证,把自个儿和相关奶企“捆绑”在了一起。只要最难落实的监管跟上了“节奏”,前景自然会明朗许多。
  “全国首次”何尝不是意味着“非常之举”,但愿各方这次能拧成一股绳,干出点实绩。毕竟,在这罐奶粉面前,无论是“很受伤”的消费者,还是被骂得体无完肤的奶企和监管方,谁也输不起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