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瑞亮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一个国家强盛不衰的史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也不断积累发酵,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认识妥善处理当前社会矛盾的极端重要性,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高从源头入手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从源头入手化解社会矛盾,是由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毛主席说过:有进步就会有矛盾产生,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矛盾过程中发展进步的。从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多数社会矛盾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之下的矛盾。社会矛盾的这一性质,内在决定了化解当前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来讲要靠发展来解决,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物质基础,在做大蛋糕中更好地分好蛋糕。其次,由于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加快调整,诱发社会矛盾的成因更加复杂,形态日益多样,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仿效性、对抗性等特征更加明显,矛盾纠纷在特定条件下,更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更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全国发生的校园恶性案件、富士康跳楼事件等就明显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如果不能深刻洞察社会领域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不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而是被动应付、就事论事,日积月累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多,矛盾的性质就有可能发生变化,非对抗性矛盾就可能转化成对抗性矛盾,点上的矛盾就可能演化成面上的矛盾,从而危及社会稳定,破坏社会和谐,最终影响党的执政地位。 从源头入手化解社会矛盾,必须以工作理念的转变带动工作水平的提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证明只有在更高层面上转变理念,努力实现由被动保稳定向主动创稳定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水平。一要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广大干部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化解社会矛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稳定工作领导机制。二要牢固树立超前防范的理念。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事前评估、超前防范,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积极教育疏导、理顺情绪,争取群众最大支持;加强对社会舆情收集研判,对利益关系复杂、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工作周密考虑;对一些潜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预测、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三要牢固树立重在平常的理念。把工作做在当前、把功夫放在平常,扎扎实实用力、认认真真办事,以实际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切实加强全过程管理,前端环节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中间环节加强矛盾纠纷疏导机制建设,末端环节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在矛盾萌芽、发生、发展各个阶段用力,切实做到化小化早,消除矛盾隐患,防止矛盾激化。 从源头入手化解社会矛盾,关键在行动。要按照标本兼治、注重治本,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群众幸福为目标,着力解决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一要在改善民本民生上下功夫。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站在群众的角度审视工作,把党的执政目标和广大群众的愿望紧密联系起来,千方百计办好群众关心的事,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从细节入手,解决好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住房行路、上学看病、柴米油盐等具体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要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两个环节,提前做好安全评估,及时预测、全面做好源头防范工作。制定决策时,切实做到没有兼顾各方利益的决策不出台,得不到大多数群众支持的不出台,与民争利的决策不出台,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群众上访;执行决策时,要做到令行禁止,切实增强决策执行力,坚决杜绝违背决策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防止因决策执行走样引发社会矛盾。 三要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把矛盾问题搞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化解。要坚持定期排查、集中排查、日常排查相结合,把城市拆迁、涉法涉诉、土地征用等可能引发上访、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各类苗头隐患都排查出来,对排查出的问题要落实定领导、定专人、定方案、定解决时限“四定”责任制,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四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对社会情绪、矛盾纠纷如果一味地“堵”,当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其破坏力、影响力将会很大;有堵有疏,顺应民意,让群众情绪得到宣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疏通了“出气口”,它就失去了爆发的条件。工作中要高度关注群众诉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民情恳谈会等制度机制,畅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努力做到让群众有地方说理、有人说理,推进群众信访问题及时解决。 五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工作理念,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透。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包村联户、挂职锻炼等形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从群众的呼声、意愿中把握工作的着力点,从群众的意见建议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努力使各项工作都得民心、顺民意,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同时,要教育群众增强大局观念和法制意识,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六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良好的社会管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要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总体要求,抓住社会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服务管理、两新组织服务管理、虚拟社会管理等关键领域和环节,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带动整体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七要在推进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好重物轻人、破坏资源环境等问题,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适应群众需求的新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公平正义,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系中共潍城区委党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