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关注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建一个“黑名单”剿不了票贩子
随意扣“危险人物”帽子是一种危险力量
人人喊打的豪华包装为何会愈挫愈勇
“不作为”锦旗不是治懒政的良方
“一元奖励”遭遇的是制度性羞辱
司机为何在同一地点“跌倒”13次?
2011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一个“黑名单”剿不了票贩子



□刘超 
  有火车票“紧俏”的现状和倒票的高利润在那里摆着,即使打击力度再严,也会有不怕死的“黄牛”冒出来的。问题的根本是,为何乘客凌晨去车站排队,甚至是排在第一位的人也买不到票?反观票贩子,不管是不是客流高峰期,不管是不是“紧俏”车次,他们手里为何总能有票呢?
  9月20日,铁道部公安局表示,自即日起各级铁路公安机关在日常工作中逐级建立票贩子信息数据库,对打击处理的票贩子、倒票嫌疑人员逐人建档,形成全路信息共享的打击平台;彻底查清票贩子获取车票的渠道、手段和流通环节,及时卡控源头、堵塞漏洞。
           (本报今日A15版)
  不知从何时起,打击票贩子成了一个永恒话题,年年喊打、月月喊打、日日喊打,打击“黄牛”的行动仿佛从没停止过,打击的手段也推陈出新,但“黄牛”偏偏就是年年都有。到底是因为“道”高一尺后魔又高了一丈呢?还是因为,“道”从来就没高过?
  这次铁道部想出了给票贩子建立“黑名单”,对有前科的票贩子进行重点监控的招。对于此,笔者认为,铁路部门想打击票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用的招也很新,但这种方法徒具观赏性。道理很简单,一是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差,二是即使能顺利操作也阻止不了倒票现象的产生。
  首先,为何说其可操作性差呢?建票贩子“黑名单”实际是想对贩票可能性大的人群重点“照顾”,上了“黑名单”的“老熟人”一在车站露头就监控起来。但每逢节日期间,火车站都是人山人海的,恐怕相关人员仅是把混迹于客流中的“老熟人”找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即使能快速地把“老熟人”认出来,但一个车站里的票贩子也不会就一个吧,相关部门有足够的人手跟着这些“老熟人”走遍车站的每一个角落吗?因此说,重点监控“可疑人”的想法虽好,但实施的条件很难具备,通过此招来打击票贩子,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其次,退一步说,即使相关部门有足够的人力,能保证“黑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照顾”到,但这仅仅是能管住那些倒票的“老油条”,而对那些刚入“倒票江湖”的新面孔又怎么办呢?因此,即使“黑名单”制度能操作顺利,对倒票现象的根除也不会起到作用。
  据于以上两点,我们很难相信“黑名单”能让票贩子绝迹,而究其原因,是这种方法根本没抓住票贩子之所以“屡打不倒”的根源。
  其实,有票贩子不是倒票现象存在的根本,有火车票“紧俏”的现状和倒票的高利润在那里摆着,即使打击力度再严,也会有不怕死的“黄牛”冒出来的。问题的根本是,为何乘客凌晨去车站排队,甚至是排在第一位的人也买不到票?反观票贩子,不管是不是客流高峰期,不管是不是“紧俏”车次,他们手里为何总能有票呢?如果车站内部,不管是职工还是制度没有问题的话,会产生这种怪象吗?
  所以,根治贩票行为决不能仅仅是建个票贩子“黑名单”,苍蝇是不会去叮无缝蛋的,找出车站内部制度上的漏洞,并且进行修补,让票贩子无票可贩,这样才能将票贩子“斩草除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